中國減排承諾:重要一步 百尺竿頭 – BBC News 中文

中國減排承諾:重要一步 百尺竿頭

圖像來源,Reuters

圖像加註文字,查道炯教授說,中國強調「共同而有區別的責任」,不能為了所謂的「國際聲望」,而要量力而行。
  • Author, 白墨
  • Role, BBC 中文網記者

在聯合國氣候峰會上,中國首次對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做出量化的承諾。

中國副總理張高麗說,中國的目標是給碳排放量封頂或「盡早」達到排放峰值。

中國首次承諾,到2020年,中國將把碳排放量與2005年相比減少45%。

量化承諾

張高麗說,「作為一個大國和一個巨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將做出更大努力解決氣候變化問題,承擔與我們國家條件和實際能力相稱的國際責任。」

世界上另一個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美國,在聯合國峰會上作出的最實質性承諾是,美國將在明年初公布美國2020年以後的減排計劃。

美國總統奧巴馬說,氣候變化的速度快過解決這個問題的努力,而美國和中國有特別的責任起到帶頭作用。

這次峰會是2009年以來最大規模的,由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主持,目的是鼓勵120個成員國今年晚些時候在巴黎舉行的會談上籤署一項全面全球氣候協議。

對中國首次做出的減排量化承諾,國際間有一種聲音說,是雷聲大雨點小。中國的經濟規模與2005年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語,拿2005年作為減排目標基凖缺乏說服力。

那麼,中國做出的承諾究竟意義多大?中美兩個最大排放國在對付氣候變化上能否起到帶頭作用?BBC中文網電話採訪了正在紐約參加聯合國大會的《中外對話》總編希爾頓女士和在北京的氣候和能源外交問題專家查道炯教授。

《中外對話》是致力於對付氣候變化的雙語網站。查道炯是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

承擔責任

查道炯教授說,中國做出的承諾的意義有國內和國際兩個層面。國內,是在保障經濟增長的前提下,減排能做到什麼程度,尋找到的一個平衡點。

國際上,中國做出的承諾意味著承擔後果。在條約上籤了字,就要接受國際的監督核實。

《中外對話》總編希爾頓女士說,中國做出的姿態是重要的,但做出的承諾並不特別具體。

希爾頓女士說,應該提請人們注意的是,45%的減排數字指的不是碳排放量的減排,而是能源消費強度的減少。 你可以實現45%更有效的使用能源,但總體的排放量繼續增加。

中國在過去幾年中一直面臨經濟放緩的壓力,硬性的減排目標是否會對中國的經濟發展造成進一步的衝擊?

查道炯教授說,中國的污染,特別是大氣污染,已經到了必須面對的時候了。節能減排本身就是一個有競爭力的新型產業。粗放型經濟模式不可持續,已經是一種共識。減排的目標不應該是一種壓力,而是經濟增長的源泉。

希爾頓女士則認為,長期以來,中國一直強調中國是一個經濟需要發展的大國,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遠低於發達國家。但最新數據顯示,中國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首次超過了歐盟。要實現控制氣溫升高2攝氏度的目標,中國必須迅速的大規模減少排放。

量力而行

查道炯教授說,對中國的減排目標的設置和承諾,國際間議論比較多,中國國內從學者到政府決策部門也有不同意見。

中國政府在以往的談判中一直對做出量化的減排承諾持保留態度,就是因為一旦達不到目標,就要「花錢消災」,就是賠錢。中國強調「共同而有區別的責任」,不能為了所謂的「國際聲望」,而要量力而行。

希爾頓女士說,昨天(23日)的聯合國大會上,人們期待的宣佈有兩個,一個是中國的,一個是美國的。她說,遺憾的是,兩個宣佈都與人們的預期有距離。美國總統奧巴馬說,美國和中國要起到帶頭作用,但兩國提出的目標都不高。如果這就是領導的話,那實現對付氣候變暖的目標就不樂觀。

查道炯認為,中美兩國在對付氣候變化問題上,基本立場是一致的。對把制定一個量化的限排標凖作為對付氣候變化國際談判成功的標誌,中美兩國都是有保留的。

查道炯對在這種模式下中美兩國會起帶頭作用的前景表示不樂觀。

但希爾頓女士認為,在聯合國會場之外,從商界、企業到公民社會,對付氣候變化的緊迫感很強烈,人們正在採取行動。對付氣候變化,各國領導人的政治意願只是一方面。

(責編:尚清)

Comments (0)
Add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