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網誌發文指,美國當局的單邊主義和政策不確定性,促使國際資金加速分散風險,增加其在內地和香港市場的配置。無可否認,這種東升西降的投資格局變化正在逐步凸顯。
同時,由於國家經濟展現的韌性、在創新科技的突破,以及高水平對外開放政策的持續深化,讓國際投資者擔心錯失投資內地的好時機(fear of missing out)。
他指,近期有不少金融市場的朋友表示,過去數月國際資本正加速配置到香港和內地市場。一些最近上市的內地企業,獲得外資認購的比例較過去兩年顯著上升。此外,外國金融機構亦表示正在本港擴張規模和增聘人手,有些則從其他地區增調高層人員來香港。
他批評,美國當局對貿易伙伴施加所謂「對等關稅」,並不斷調整稅率,不僅嚴重擾亂全球貿易秩序與供應鏈穩定,亦大幅增加國際貿易和投資環境的不確定性。此種魯莽的保護主義行徑引發了市場普遍憂慮,不少經濟分析師預測美國通脹升溫、經濟放緩,甚至可能步入衰退;關稅戰也將衝擊全球經濟前景,令全球經濟增長放緩。
在此複雜的外圍形勢下,香港作為高度外向型的經濟體,難以獨善其身。香港必須認清,目前國際經貿格局的轉變將是中長期結構性的,我們必須凝聚社會各界力量,背靠祖國,共同應對;以積極和針對性的政策措施,轉危為機,在變局中繼續推進經濟高質量持續發展。
全力全速做好自己的事情是刻下應對挑戰的最好策略,政府會繼續向國際社會說好香港在「一國兩制」下的獨特地位和優勢,尤其是零關稅自由港、普通法制度,以及國際金融中心特點,並持續優化香港的營商環境。
他引述商界朋友指,面對關稅戰的陰霾,香港繼續保持自由港、實行自由貿易政策,為商界提供穩定和可預期的營商環境,至關重要,讓他們安心推展在港的業務部署。事實上,有不少企業正調整其策略,從過去主要連接內地和歐美市場,轉為開拓更多內地和亞洲新興市場間的貿易,它們特別看好東盟這個規模龐大、人口年青、中產階層和消費市場增長快速的市場。
香港作為自由港,正好利便這些企業靈活物流配送和貨物倉儲,以實現開拓新市場的計劃。而國家跟東盟地區關係好、產業鏈供應鏈又深度結合,香港可以在當中發揮重要的供應鏈管理、貿易融資和環境與社會管治(ESG)諮詢等專業角色。
Comments are closed, but trackbacks and pingbacks are op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