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盛頓 —
隨著中共建政75週年的臨近,香港在國際社會中的角色發生了深刻變化。香港的經濟和政治環境正逐步融入中國的國家發展計劃。港版《國安法》及《基本法》23條的立法使香港的抗爭運動幾乎絕跡,黎智英案和47人案等案件依然引發國際關注,但在大型抗爭消失和言論及出版自由遭打壓的情況下,國際對香港的目光逐漸減少。香港從曾經的自由經濟體轉變為與俄羅斯、北韓等國家密切合作的樞紐,中國主張的新國際秩序下,香港有了新的身份和角色定位。
香港再無大型抗爭運動恐失國際關注 離散港人或無奈領導運動
近年抗爭已絕跡香港街頭和議會,而隨著《港版國安法》和基本法23條的落實,香港在國際的形象亦變得相當負面,西方對香港的關注逐漸減弱。
香港民主委員會(HKDC)高級政策和研究員、喬治城大學博士生敖卓軒接受美國之音專訪談到,國際目光漸漸離開香港。
他說:“這世界上有許多議題,從以巴衝突到俄烏戰爭,如果香港少了發聲的機會,不僅無法向特區政府或北京政府表達不同意其管治手法,也難以讓國際社會知道我們仍然在爭取(民主)。”
黎智英案和47人案是目前為數不多的可以引發國際關注的事件。敖卓軒認為,當這些案件作出裁決時,香港倡議者可以利用這些案件來向外界證明香港的局勢正每況愈下,提醒國際社會不要忘記那些仍在獄中的香港人。
敖卓軒說:“我們原以為這些案件會早在去年就結束,但現在已經超過2024年的一半,卻仍未見最終結果。法庭掌握着案件進展的時間,而我們只能在這段時間內繼續進行政策上的倡議。”
然而,當這些法庭案件結束後,敖指他不得不擔心,未來還有什麼事件能夠吸引國際社會對香港的持續關注。他提到,在過去幾年,越來越多支持香港民主的人選擇移民,無論是普通民眾還是參與社運的領袖,許多人離開了香港,而這個群體成為推動香港民主的重要一部份。
敖卓軒說:“這些離散群體漸漸成為香港運動的主導力量,這當然是無奈之舉,因為留在香港的人自由已被極大地限制。”
與俄羅斯、北韓、伊朗等國家關係密切 香港扮演新角色
有民間組織日前發表報告指香港與受制裁國家的貿易激增,特別是在2022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香港對俄羅斯的出口幾乎翻倍,成為與軍事相關商品的重要樞紐。
報告提到,香港向俄羅斯運送的貨物總額達20億美元,其中7.5億美元的商品屬於美國和歐盟的「常見高優先項目」清單——這些是俄羅斯在戰爭中需要的先進部件。
敖卓軒認為,此舉反映中國正建立一個新的國際秩序,香港在其中扮演了全新的角色,與以往截然不同。
他說:“過去幾十年,香港在國際上的形象一直是一個自由經濟體,曾經被視為類似紐約或倫敦的國際城市。然而,隨著中國近年來逐步收緊對香港的控制,香港開始與世界脫軌,變得與國際越來越邊緣。例如因為註冊公司容易,企業背後的註冊人難以查清,甚至一些公司在倒閉後迅速被新公司取代,這些便利的商業政策和機制,如今卻成為一些極權國家利用的工具來避過制裁。”
香港營商環境成為其“新角色”的溫床。去年美國政府制裁一家香港公司 Arttronix International (HK) Ltd. ,它涉嫌向伊朗運送西方製造的無人機零件,該公司的擁有人隨即解散公司,公司的另一位共同擁有人則註冊新公司 ETS International (HK) Ltd.。香港的公司註冊處沒有發出警告,新公司在幾日後已重新運作。
香港市民北上 香港加速納入大灣區
今年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公布五周年,區域主義的興起受政治體制的影響,而粵港澳大灣區作為中國“一國兩制”政治體制下的區域合作,顯示出中國政府早計劃將香港納入區域發展的計劃中。
香港與內地現有三大跨境交通基礎設施,分別是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鐵和深圳灣大橋,西九高鐵站和深圳灣口岸已實現一地兩檢,推動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的生活模式。
2023年香港與中國內地全面恢復通關之後,大量香港居民在假日經陸路口岸前往中國內地的深圳跨境消費的趨勢。據新華社報道,去年深港口岸累計超過1.6億人次出入境,日均逾40萬人次,最高峰突破80萬人次。截至9月中,深港口岸有1.65億人次出入境,超過2023年全年總量。
敖卓軒說:“其實,大灣區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中國政府的政策,即使是在十幾二十年前,中國政府已經透過基建項目,例如青藏鐵路等,來吸納邊陲地區或曾經擁有自治的地區,逐漸將它們更緊密地與中原地區連結。這種策略是中國政府長期以來所採用的。”
他補充,近年來,隨著更多基建項目的推出,例如一地兩檢問題以及港珠澳大橋的落成,這些都表明中國政府早在習近平上台之前就已經有意將香港納入大灣區或廣東省的發展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