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時不少醫學程序已可借助AI工具處理,例如是助醫生判斷大腸瘜肉是否惡性、審視藥物之間有否交互反應等。醫生若有醫療失誤可由醫務委員會監督,但如AI出錯向誰問責,屬重要倫理問題之一。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高級副校長(健康及生命科學)沈祖堯昨出席公眾講座回應提問,他認為醫生與AI醫療工具應分別是機長與副駕駛關係,醫生應掌「最終決策權」。
沈祖堯表示,不少研究曾向普羅大眾問意見,在醫療程序使用AI,如有醫療事故,責任由誰承擔,「大部分人答案都認為是醫生」。因此,他認為較理想模式是科技輔助,但最終仍由醫生做判斷。他以無人駕駛為例,駕駛座上不一定要有人,但設計上仍要留有軚盤、油門及煞車腳踏,「當系統出錯,準備衝落山時,仍預留空間讓人可以取回系統手動的控制權,由人去承擔最後責任」。
他形容,醫療體系的安排亦應類同,並按人為操控程度分不同等級;有更多控制權,所需承擔責任就更多。「理論上完全沒人為控制,醫生只是坐着拖住病人的手的話,(醫生)就沒理由需要承擔責任,但我們不希望這種情况發生。」
未來醫生將無可避免更多地使用AI,沈表示,因此現時醫學訓練,愈來愈着重學生要對數據分析及AI有起碼認識。他說,不需要所有醫生懂得編程,但要有能力判斷AI系統優劣,如某模型用了較差的數據訓練,要能夠判斷不應取信。醫生亦要能夠處理使用AI可能產生的倫理問題。
至於在AI輔助下,部分醫療程序毋須再由醫生處理,沈表示,「deskilling(技能喪失)將必然發生」,暫未能完全解決。但他以數學運算比喻,當計數機故障時,仍要確保運算者「懂用九因歌、心算計到條數」,醫生亦須維持具核心知識。
AI取代部分程序仍有正面價值,他認為一個比喻貼切,科技有如「食肉蟲」可將爛肉吃掉,留空間長出新肉;同理地,當AI協助醫生處理一些程序,例如在醫生向病人問症後可自動生成報告,就可讓醫生騰出時間,處理更重要事情。
相關新聞:沈祖堯談AI診症 唯有醫者仁心不可取代
明報記者 鄭律銘
相關字詞﹕沈祖堯 人工智能 編輯推介
Comments are closed, but trackbacks and pingbacks are op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