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和視港為家 成港籃新人償願 中加混血文化多元 兒時來港定居讀書建立歸屬感
【明報專訊】「家」這詞語,是指眷屬共同生活的場所,隨着當代生活方式和科技進步,它逐漸成為人們寄託情感的中心。在香港籃球界,有一名集加拿大、中國及香港多重文化背景一身的籃球員楊和(Glen Yang),上周四首度代表港隊出戰國際籃聯(FIBA)亞洲盃外圍賽,背後擁有對香港熱愛和歸屬感,視作為自己的「家」。
文:鍾瀚霖、圖:黃志東
楊和在加拿大出生,父母分別是中國及加拿大人,亦不諳流利廣東話,惟對香港卻擁有深厚感情。他在首度代表港隊前接受本報訪問,透露小時候跟隨在香港科技大學任教的父親來港定居後,就讀位於何文田的英皇佐治五世學校,對香港大部分情感都源自校園生活,「我認識了不少好朋友,亦學習到很多香港知識,讓我感覺香港就像我的家」。
楊和的家庭只有他打籃球,在中學校隊已是主力,19歲加盟南華征戰香港甲一聯賽,作為職業球員生涯第一站,他說:「起初我先在東方訓練,同時與南華及永倫保持聯繫,在余理洋及惠龍兒游說,最終選擇在南華展開新篇章。」楊和協助南華在2016、17及19年三奪甲一總冠軍,至2022年6月正式離隊,外流到台灣及加拿大的球會發展(見另稿),相隔逾兩年,去年9月才再次回港加盟香港東方。
加拿大升學紋身維港思鄉
像NBA球星,楊和也會以紋身表達想法,如手臂便紋上維港圖案,「這是我人生第一個紋身,當年在加拿大讀大學時因想念香港,便找香港的紋身師為我設計」。除了思鄉情結,他還敬仰已故香港武打巨星李小龍,因而紋上中文字「無為」,「我閱讀過李小龍的哲學書籍,明白無為精神基本就是活在當下、保持心平氣和,讓事情自然發生。這不僅適用於球場,也可應用到我的生活」。
有加拿大、中國及香港三地背景的楊和,終早前領取特區護照,選擇代表港隊出戰國際賽,他解釋:「我大概只能再打5至7年高水平籃球,然後就永遠結束了。因此我想充分善用自己的職業生涯,這是為何我決定領取特區護照。」至於以那種球員身分加入港隊,楊和承認目前處「中間狀態」,有待國際籃聯(FIBA)處理,「他們說我沒被歸化,需要更多時間處理。據我所知,若港產中鋒大衛穆卡(David Muoka)之後取得特區護照後,我將會屬於本土球員,他便成為歸化球員」。
今為港再戰對台北 盼報東方敗仇
中國香港籃球隊在亞盃外B組,楊和於上周四第5輪主場對新西蘭隊上演「處子戰」,上陣24分鐘雖然只得4分、4個籃板及3次偷波的數據,但他仍充滿信心,「港隊現時陣容充滿潛力,有隊長惠龍兒、曾湛元及徐遠征等球員」。港籃已篤定以小組第4名完賽,不過楊和在訪問當日,也特別提及今晚7時在荃灣體育館對中華台北隊的最後一輪賽事,「本月初我隨東方在東亞超級聯賽作客台灣不敵桃園璞園領航猿而未能出線,這次我將再次面對盧峻翔等中華台北隊,我想報仇」。
Comments are closed, but trackbacks and pingbacks are open.